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午夜影院在线播放,日韩在线视频观看正片免费网站,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更新时间

索引號
分類
發布機構
發文日期
名稱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門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文號
效力狀態
發布日期
2022年09月19日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門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2-09-19 09:14 來源:天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辦事處、農場,天門經濟開發區,市政府各部門

《天門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天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9月9日 ??


?????

天門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


目?????錄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3

(一)發展基礎………………………………………………3

(二)面臨形勢………………………………………………5

(三)問題與挑戰……………………………………………7

二、思路與目標………………………………………………8

(一)指導思想………………………………………………8

(二)基本原則………………………………………………8

(三)發展目標………………………………………………9

三、重點任務…………………………………………………12

(一)推進區域創新布局……………………………………12

(二)構建科技創新鏈條……………………………………13

(三)壯大高新技術產業……………………………………21

(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32

(五)健全科技服務體系……………………………………(33

(六)提升創新治理能力……………………………………(36

(七)強化民生科技發展……………………………………(37

四、保障措施…………………………………………………(42

(一)加強組織領導…………………………………………(42

(二)加大投入力度…………………………………………(42

(三)創新考評機制…………………………………………(42

(四)營造創新氛圍…………………………………………(43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1.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科技興市、工業強市戰略,逐步形成了以生物醫藥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天門市醫藥產業集群被省政府確定為湖北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22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2015年增加2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93.8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末的8.15%增至2020年的15.2%。

2.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深入實施“我選湖北·天門大開”計劃累計認定實習實訓基地36家接收大學生實習實訓1227人。天門人才創新創業超市全面投入運營,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深化,累計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3名、市級科技特派員60名。創新創業載體平臺不斷完善,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載體共42家,其中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星創天地7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4家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企校共建研發中心3家省級校企聯合創新中心4家省級中試研究基地2家專家工作站1家省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家省級生物產業園1家。

3.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期間,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6990件,其中發明專利2931件;全市專利授權量達到253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3件;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由“十二五”末的35件增至2020年的84件,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十二五”末的0.27件提升至2020年的0.73件。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新增省級隱形冠軍培育企業8家,全市隱形冠軍企業數量達到25家;4家企業成功入選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達到41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2家。

4.成果轉化成效顯著。設立了科惠網天門分中心,采用與科惠網平臺資源互聯互通、實時共享、聯合部署的大數據云服務模式,搭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零距離”供需對接服務平臺。積極組織“科惠網專家市州行天門專場”等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促進行業專家實地對接企業技術需求,暢通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渠道。“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轉化科技成果9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億元,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數達到6項。

5.投入體系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科技投入水平穩步提升,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由“十二五”末的1.05億元提升至2020年的1.85億元,同比增長76.19%;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62%提升至2020年的1.99%。創業投資體系不斷完善,先后成立長江經濟帶(天門)產業基金、高漢產業升級投資基金,基金規模分別達到3.65億元、2億元。天門市首支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楚商先鋒(武漢)創業投資基金,基金規模達2.56億元,累計投資額達到5000萬元藤邦擔保、科技金融通累計實現投資1.1億元5000萬元。推進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探索開發了“助保貸”“互保貸”“助農貸”“集合貸”“政銀通寶”“助力貸”“匯保貸”等金融產品,累計投放增信貸款433筆,金額達到13.14億元。

6.雙創環境持續優化。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天政發〔2017〕8號)、《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天政發〔2018〕9號)、《關于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天政發〔2019〕6號)、《關于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意見》(天政發〔2020〕2號)等政策,進一步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匯聚了經濟發展動能,營造了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全市建成10家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1家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入選第二批湖北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單位名單。

(二)面臨形勢

1.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天門科技創新帶來新機遇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向縱深演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層出不窮,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為基礎的新業態、新模式逐漸形成,并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范圍整合重構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和價值鏈條,為天門參與產業重構布局和分工協作提供了重大機遇。天門應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開啟的“機會窗口”,找準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全面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突破。

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天門科技創新指明新方向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供應鏈本土化和區域化加速構建,縣域經濟發展迎來產業鏈補鏈強鏈的重大戰略機遇。天門應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搶抓參與本輪產業鏈構建與分工的重大機遇,充分融入到“雙循環”建設和發展中,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3.多重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疊加為天門科技創新拓展新空間天門地處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武漢城市圈等多重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疊加區,有助于天門享受政策紅利,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更深層次開展產業協作、更廣范圍集聚要素資源。天門是武漢城市圈西翼門戶城市,區域樞紐地位優勢明顯,沿江高鐵的布局和推進,有助于重構天門發展格局重塑天門區域地位。天門應發揮區位、產業和先發優勢,積極對接優質產業資源與創新資源,在承接武漢城市圈產業輻射和產業溢出過程中搶占先機,突破性推進改革開放創新,通過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紅利的直接受益者。

4.“百強縣”、國家高新區、創新型縣市建設等為天門科技創新提出新要求當前,湖北正大力實施縣域經濟“百強進位、百強沖刺、百強儲備”戰略,加快培育一批經濟強縣。同時,努力塑造湖北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天門重返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必須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爭先進位,為抬高全省高質量發展底板貢獻力量。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北省創新型縣市,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天門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問題與挑戰。

“十三五”期間,天門科技發展態勢良好,但仍然面臨創新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等諸多挑戰一是產業鏈體系不完善主導產業鏈條上企業分布松散,集群效應不強,產業鏈關鍵節點上重點企業規模偏小,引領和帶動作用有限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還不夠大,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5.2%,低于全省19.99%的平均水平二是轉型升級不充分。關鍵技術突破還不夠,對傳統生產方式依賴較大、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不夠明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較少三是創新資源較為缺乏。人才總量偏少、結構不優。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缺乏,存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科技創新平臺數量較少規模不大創新生態環境不夠健全。

二、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融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構建高新技術產業體系,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主體活力加快建設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創新發展先行區,為天門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提供科技支撐,奮力譜寫新時代天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以改革為引領。搶抓湖北創新型省份建設戰略機遇,率先探索開展全面創新改革驗,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在科技研發投入、科技人才激勵、科技成果轉化及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機制完善的開放型創新體系。

以需求為導向。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營造良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資源要素障礙,讓創新真正落實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推動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以企業為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推動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推動天門企業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聯合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加大創新型企業政策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

以人才為支撐。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戰略地位,突出人才強市、創新強市,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制度體系和環境保障條件,構建順暢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各類型人才參與天門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讓優秀人才干事有舞臺、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

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園區和創新平臺為依托“政產學研金服用”有效融合,功能明確、結構合理、良性互動、運行高效的開放型創新體系,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和政策鏈有機融合,深度融入武漢城市圈和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科技投入和產出顯著增加,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穩步增長,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銜接,將天門建設成為全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引領區、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區、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創新發展先行區。

2.具體目標

改革創新活力明顯提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創新生態、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建設,加快科技賦能實體經濟。“十四五”期間,力爭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科技創新投入顯著增加。到2025年全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達到3億元以上,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本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3%以上。

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凸顯成效。到2025年,累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180項以上,培育和新增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領先的高新技術產品50個以上,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3件以上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80億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以上。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到2025年,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5個以上,累計引進市級以上科技人才2000人以上,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達到50人/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6%以上,市級以上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350人以上。

科技創新生態日益完善到2025年,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數量達到55個以上,創新密集區數量達到5個以上,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額超過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額超過6000萬元,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達到20億元。

天門市科技創新“十四五”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數值

2025年目標值

1

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

萬元

18572

30000

2

本級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本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

%

1.99

3

3

累計科技創新成果

122

150

4

累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90

180

6

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

0.73

3

7

高新技術企業

44

110

8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

億元

93.8

180

9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2

20

10

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

2

5

11

累計引進各類型科技創新人才

1500

2000

12

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

人/萬人

20

50

1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R&D)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比重

%

1.04

6

14

市級以上科技特派員

63

350

15

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及研究開發機構

35

55

16

創新密集區

2

5

17

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獲得的稅收減免額

萬元

10357

20000

18

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額

萬元

1600

6000

19

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

萬元

92000

200000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區域創新布局

1.推動創建國家高新區堅持以升促建、同步推進、補足短板、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規劃定位準、創新平臺好、產業項目優、體制機制活”的目標,大力實施科技賦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高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圍繞紡織服裝、生物醫藥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鏈,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進一步調整園區產業結構。把握“高”和“新”的定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激活科技創新“關鍵變量”,通過國家高新區創建,統籌推進天門經濟開發區產業升級、創新發展,以一域服務全局,力爭十四五期間創建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縣(市)為抓手,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與經濟發展有效對接,推動天門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創新工作思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環境優化,形成體制機制完備、創新資源富集、創新效果顯著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為天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建國家創新型縣(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3.建設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探索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模式,圍繞破解“農業資源豐富與價值實現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突出、鄉村發展要素投入不足與城鄉融合需求矛盾明顯、科技創新對產業融合發展支撐力不強”的瓶頸問題,堅持創新驅動、科技支撐,統籌各類創新資源,深化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改革,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圍繞“創新引領產業融合和鄉村可持續發展”建設主題,聚焦產業融合綠色發展、鄉村經濟新動能培育、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生態建設提速、創新資源集聚等五大行動,深入推進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將天門打造成為產業綠色發展、城鄉融合先行、美麗鄉村建設的縣域典范。力爭十四五期間,建成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4.打造武漢城市圈融合發展先行區積極對接和充分利用武漢市各類優勢創新要素,促進資源互動共享,主動融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推動天門重點園區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合作共建、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方式開展產業園合作,做好產業配套和產業承接。推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按照“科技研發在武漢,成果轉化在天門”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庫、企業需求庫和專家查詢系統,探索飛地創新模式,推進離岸科創園建設,積極承接重點園區產業轉移和創新成果轉化。

(二)構建科技創新鏈條

1.打造創新平臺

推動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天門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聚焦生物醫藥化工、紡織服裝、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鏈,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政府引導、核心企業支撐、高校與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等形式,以需求為導向進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以產品為目標匯聚創新成果進行二次開發,以企業為對象開展高質量科研合作服務,打造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一體化綜合型特色創新平臺。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與現有各類平臺形成分工合理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為提升天門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層級。加強集成支持和滾動支持,集中扶持一批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增強研發實力,拓展服務功能,打造67個具有較強產業帶動性的重大創新平臺。加強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建設,支持紅日子、莊品健實業等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12個省級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鞏固提升現有企業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能力水平,支持湖北省抗感染原料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紡織并條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微型傳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泥鰍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市域內現有平臺提檔升級,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鼓勵企業與武漢城市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聯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技術共享和成果轉化。“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12家。

全面布局創新創業載體。不斷加強各類科技平臺建設和發展,推動平臺發揮創新創業載體支撐功能,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物理空間和服務支撐。推進天門科技創業中心、雙創孵化器、雙創孵化器眾創空間、天門青創空間、天才空間、百奧眾創空間等省級平臺建設升級,創建國家級平臺。依托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星創天地,充分凸顯農業科技園區的資源集聚優勢,通過不斷完善農業生產設施和服務,降低企業和創客的前期投入和資金風險,助推企業快速孵化。引導和鼓勵星創天地開展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進行農業技術聯合攻關,開展產業關鍵性技術示范,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2.激發企業活力

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把市場主體培育作為促進工業轉型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培育效益型龍頭企業實施企業兼并重組工程,全面落實國家、省出臺的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政策,進一步推動工業企業聯合兼并重組。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制國家、行業標準,開發重大研發成果。鼓勵龍頭企業加強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與集成創新,縮短關鍵技術研發、新技術應用周期,搶占新興市場。加大金融機構對效益型龍頭企業以及聯合兼并重組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推進上市培育工程,繼續鼓勵企業上市和發展資本市場,扶持上市企業深度發展,鼓勵企業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到2025年,力爭年產值超1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家,培育上市企業23家。

持續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規模聚焦天門產業發展需求,堅持培育和引進并舉,集聚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后備庫,建立科技部門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聯動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機制。推動企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培育一批掌握行業核心關鍵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0家以上。

提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服務質量。定期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政策的宣傳,通過上門一對一服務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進一步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獎勵機制,對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申請辦公及工業用地等予以優先支持,引導和幫助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在科技項目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加強產業鏈科技招商,引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好的“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不斷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

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特色發展深入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2.0”,開展中小企業質量提升活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的發展模式。加快完善政策和資金保障平臺建設,鼓勵推進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的應用,加大中小企業支持力度。加快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完善政府組成部門、融資擔保機構、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結成“四位一體”的中小企業信用服務體系。統籌安排各類支持創新創業資金,設立小微企業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加大對初創期、成長期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到2025年,培育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

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大力支持企業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爭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達到4%以上。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企業研發費用后補助、技術服務增值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展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的研究開發。引導企業制定創新戰略,建立研發機構,創制技術標準,培育自主品牌,創新產業組織模式,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支持龍頭企業與行業上下游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展技術創新,鼓勵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發機構,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與企業的資金、生產基地和市場網絡優勢對接和互補。

3.引進培養人才

引導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圍繞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實施招才引智活動,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給予安家費、學位津貼、租金補貼等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建立完善柔性引才用才機制,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支持企事業單位通過項目合作、短期兼職、技術咨詢等多種模式,柔性引進一批“周末工程師”“候鳥型專家”。加強招商政策、人才政策、產業政策宣傳,深度開發天門籍在外優秀人才資源,廣泛邀請天門籍在外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優秀人才回鄉,推動項目、技術、資金回流。鼓勵和支持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產業基地)、雙創孵化平臺、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加快高層次人才智力聚集。加大科技特派員培訓選拔力度,鼓勵科技特派員引進、推廣以新品種和新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項目,依托項目帶動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建設。力爭到2025年,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5個、高層次人才350人、各類型科技創新人才2000人、市級以上科技特派員350人以上。

加大本土專業化人才培育力度。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鼓勵企業家參加各類研修、繼續教育學習活動,采取梯次培養、集中培育的方式,每年選送一批企業家到市委黨校及大型企業、國內發達地區和高校院所等開展能力素質提升培訓,加快培養優秀企業家及后備人才隊伍。深入實施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競賽,加強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技能基礎項目建設,創新技能培訓模式,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和產業技能工人。加大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鄉土人才、農村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力度,努力打造一批立足本土具有戰略眼光、富有開拓精神的優秀農民企業家和農業拔尖人才,健全以種養殖大戶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貫徹落實《天門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工作方案》,委托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式”“定向型”“創業型”等培訓形式。開展各行各業技能競賽活動,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人物和全國全省知名的“天門工匠”。制定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完善鄉村人才信息庫,推動智力、信息、技術、項目、資本等要素向鄉村聚集,培育服務鄉村振興人才。出臺《天門市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建設實施辦法》,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及其行業領域評選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推動優秀人才團隊建設和梯隊培養。

完善人才服務保障與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流動、分類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完善人才住房保障、稅收、保險、醫療、政府獎勵等配套政策措施,必要時可實行“一人一議”“一事一策”。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推進落實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改革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審申報綠色通道。建設全方位“一站式服務”的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各類人才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等全過程服務。針對高層次人才,解決好落戶、配偶就業、子女教育等問題。加強人才聯系和服務,充分發揮天門在外人才工作站作用,建立完善人才資源信息庫和《天門籍在外優秀人才名錄》。定期組織天門市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風尚,選樹優秀典型人物,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發揚創新、求實、協作、奉獻的精神。

4.提升成果轉化能力

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進光谷·天門科技城建設,積極承接武大科技園、光谷生物城等重點園區產業轉移和創新成果轉化。推進湖北技術交易市場(天門分市場)建設,打造立足天門,面向江漢平原地區的技術交易市場,促進區域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搭建技術供需對接平臺,積極對接科惠網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科惠網天門分中心建立技術需求和科技成果信息庫,定期收集發布高校、科研單位的成果信息和企業技術需求信息,暢通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渠道。定期組織成果展示、技術交易和項目路演,開展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積極引進國內外高端服務機構,支持天門本土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發展,建立完善機構聯系企業的長效機制,強化科技成果轉移和合作。加強技術經紀人培養,完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有效激發科技人員、科技特派員等創新主體開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立多層次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架構,形成“政府、行業、機構、技術經紀人”四位一體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集中公開交易常態化力爭到2025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額達到20億元。

加大產學研用合作力度深化開放協同創新,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與大院大所創新合作,積極引進建設對我市經濟發展有引領、對產業創新有支撐的重大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積極組織開展產學研精準對接活動,鼓勵企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采取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形式,加強產學研合作,共同開展成果應用與推廣等活動。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帶科技成果來天門轉化、創辦科技型企業。

加速科技成果精準對接和轉化實施扎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實施,貫徹落實國家、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制定落實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激勵政策,擴大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資金規模,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新機制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與產業資源的精準對接和有效轉化。積極爭取國家、省科技部門的支持,圍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化工等重點產業創新需求,暢通渠道,優化服務,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創新團隊、科技人員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引進省內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每年重點支持510項科技成果在市內轉化并產生經濟效益,創造新的增長點。

(三)壯大高新技術產業

1.生物醫藥化工

(1)思路與目標

堅持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創新支撐的道路,發揮既有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外用藥產業,積極發展生物制藥、現代中藥、醫用材料、醫療器械產業。支持卓爾醫療、穩健醫療建設醫用防護物資和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基地;支持益泰藥業、華世通、延安藥業、保樂藥業等企業加強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和生產,發展抗病毒、抗腫瘤、抗痛風、抗糖尿病等系列高端原料藥產業;支持湖北求本、湖北正通藥業、湖北冠安堂、天門興耀等企業發展中藥飲片、中成藥和中藥提取物產業。著力構建區域特色明顯的生物醫藥化工產業集群,高起點做好岳口醫藥化工產業園的規劃,引導原料藥、醫藥制劑類企業向園區集中。推進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天門生物產業園建設,實現生物醫藥化工產業與武漢城市圈、光谷科創大走廊的深度融合,培育知名生物醫藥化工企業50家以上,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

(2)發展方向

生物技術藥重點發展針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感染性疾病的新藥、特藥。鼓勵研制高效藥物創新劑型,加快仿制藥替代和原研藥能力建設。加快生物制藥領域前沿制備技術、生產工藝的創新研究和應用推廣。

化學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重點發展特色原料藥、專利原料藥、高級醫藥中間體和專利新藥配套中間體,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化學藥,招引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行業龍頭企業,發展和擴大創新化學原料藥和中間體產業規模。

現代中藥重點發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藥制劑,加快推進規范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初加工基地。推進中醫藥企業深入研究本地菊花、半夏等中草藥材,重點布局中藥材、中藥飲片(配方顆粒)、中成藥高端市場。

有機硅氟化工圍繞食品飲料、香薰日化等領域的需求,發展硅橡膠、硅油、硅樹脂、硅烷偶聯劑等有機硅深加工產品,研究有機硅產業在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的開發應用。

專欄1 ?生物醫藥化工產業實施項目

1.湖北省化學原料藥清潔生產示范基地項目。打造全省獨具特色的化學原料藥清潔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原料藥創新支撐平臺,培育5—8個知名品牌,重點培育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場占有率的產品。

2.湖北益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藥生產基地項目。新建鹽酸伐昔洛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系列產品等原料藥生產基地。

3.優普生物吡唑酸、甲乙基苯胺、硫代吡唑、三氟甲基酰氯項目。建設年產1500噸芳基吡唑腈、年產2000噸對氨基三氟甲苯、年產2500噸2,6-二氯-4-三氟甲基苯胺、年產800噸連二吡唑、年產500噸2-硝基-4-三氟甲基苯腈、年產800噸菊酸乙酯等產品生產線。

4.科苑生物藥業新建年產9700噸氰基酮洛芬等中間體項目。建設5棟生產車間,總建筑面積66274平方米,購置反應釜89臺、冷凝器60臺(套)及精密儀器12臺,配套其他環保、消防等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年產9700噸氰基酮洛芬等中間體。

5.誠鑫化工皂腳生產線項目。形成年處理90萬噸皂腳生產線規模。

6.湖北人福成田DND乳膏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在原廠區內改建廠房5000平方米,購置乳膏劑生產設備80臺(套),包括自動化生產線、裹包機等;購置檢驗檢測設備15臺(套),配套倉庫、綠化、環保工程等。

7.華世通高分子原料藥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按照FDA和GMP標準購置國內先進生產設備(反應釜、膠體磨、噴霧干燥機、沸騰干燥機、粉碎機等)100余套。項目建成后,年產高分子原料藥10噸。

8.上海延安藥業中藥搽劑和肩背舒緩液項目。擴建1500平方米潔凈車間及相關輔助公用設施,購置配套設備20臺(套)。項目建成后,年生產搽劑——紅花油、保濟油、丁香風油精各100萬瓶,肩背舒緩液200萬瓶。

9.湖北求本中藥年產1800噸中藥飲片項目。建設3條中藥飲片生產線,生產普通飲片、精制飲片和口服飲片。項目投產后,年產中藥飲片1800噸。

10.邦盛農業年產1000噸中藥材生產線建設項目。新建并改造廠房7000平方米、倉庫2200平方米,更新改造燃氣鍋爐3座,新建黃蜀葵、菊花烘干生產線3條,建成后年產干黃蜀葵、干菊花1000噸。

11.德遠化工吐納麝香等高檔人工合成香料研發和生產項目。新建產能為1500噸/年的全自控吐納麝香生產線,配套原料新己烯及傘花烴生產裝置;并延伸至食品添加劑行業生產紐甜,年產紐甜500噸。

2.裝備制造

(1)思路與目標

堅持“依托武漢、培育重點、做強龍頭、形成集群”的基本思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立足現有優勢,強力招商引資,打造特色產業。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企業創新途徑,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緊密相連的技術創新機制,組建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為紐帶的“技術聯盟”,推進“產學研”相結合。以發展通用航空為契機,大力引進和推廣數控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數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等先進技術在裝備制造領域中的應用,加快提升紡織成套裝備、高端環衛裝備、艦船推進裝置、模塑制造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提升裝備制造產業的配套能力和競爭力。力爭到2025年,打造并條機、環保專用裝備、制冷裝備、模塑制造、泵閥制造、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全國知名的特色產業基地。

(2)發展方向

紡織機械以天門紡機為龍頭,開發中高端并條機系列產品,推進智能工廠建設,鞏固提升全球領先、國內第一的并條機生產基地地位。

環保專用裝備以徐工(湖北)環保為龍頭,開發高低壓水車垃圾收集轉運吸污車等各類中高端環保裝備。

制冷裝備以路偉集團為龍頭,開發系列制冷機、冷凝器等輕工產品。

高端泵閥天門泵業為重點,通過資產重組、股權收購、資源整合,形成泵閥產業優勢,打造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泵閥產業生產基地。

專欄2 ?裝備制造產業實施項目

1.模塑生態聯盟(湖北天門)產業園項目。整體規劃5000畝計劃分三期建設,設有模具檢測中心、人才公寓、會展中心、物流中心等設施。項目建成后,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2.紗機研發與應用項目。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進行智能化多功能超長細紗機的研發與應用項目建設。項目以提升產品功能、性能、可靠性和自主可控為核心,以新一代智能化多功能超長細紗機和遠程運維系統開發為突破口,主要開發集云計算、大數據、傳感器、物聯網于一體的新一代智能化多功能超長細紗機和遠程運維系統,為建成夜間無人值守的“關燈工廠”提供有力支撐。

3.天門紡機智慧工廠建設項目。建設智慧工廠,建成后將形成年產各類高端紡織設備2100臺(套)的生產能力。

4.徐工湖北年產高端專用汽車6000臺(套)建設項目。新建9條生產線,包括激光下料生產線、加工中心、自動化焊接線、柔性裝配線、智能噴粉線等,用于生產高端專用汽車,建設完成后預計新增年產量6000臺(套)。

5.振業模具汽車模具生產基地項目。購置多部原裝進口高速機、原裝進口慢走絲線切割及原裝進口精密放電機、精密磨床等先進設備,打造汽車模具生產基地。項目投產后,可年產汽車模具500套,產值達1.5億元。

6.天門泵業智能化生產和大型排水泵制造生產轉型項目。引進先進技術、開展人才培訓,依托大學、研究所以及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合作。購進數控加工設備,推進解決精密加工問題。加強鑄件制造綠色智能生產,開展3D制型高端精密鑄件、高端海洋工程鑄件、航天航空高溫材料生產,進行大型排水泵開發建設。

????7.歐米隆精密機械制造項目。建設精密機械制造項目。項目建成后,可達到年產高速CNC100臺、精密火花機200臺的生產能力,年開發中大型汽車塑料模具400套的開發能力,可實現年產值3億元、稅收12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00個。

3.現代農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

(1)思路與目標

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突破口,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努力探索具有天門特色的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到2025年,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現代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體系日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現代農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發展方向

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行動。重點培育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產值過億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產值過50億的農產品加工園區。統籌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做大做強糧食、水產、畜禽、中藥材等農產品加工產業。

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建設一批綠色優質水稻、小麥、油菜生產基地,全面開展水稻“雙水雙綠”、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建設,加快推廣“雙低、雙高”(低芥酸低硫苷、高產高油)油菜品種,打造功能型、效益型、生態型油菜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加強農業科技和支撐裝備推廣。加強與省農科院產學研合作,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技術研發。實施優質糧、棉、油、小龍蝦等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良種繁育、品種檢測等能力建設。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農業機械化、農業綠色發展,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和服務水平。

推動智慧農業農村建設。對接國家、省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市級農業生產數據中心,建設重要農產品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加快數字鄉村試點建設,提高鄉鎮光纖接入帶寬,推進5G網絡建設,建設一批智慧農業、智慧鄉村示范點。

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實施農業綠色生產行動規范農藥、化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市推進工程,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秸綜合利用、農膜回收行動大力推廣水產品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實施以漢江干流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集中治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創建一批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先行鄉鎮。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加大義蚶自然保護區管護力度建設完善重大動植物疫情監測防控體系,做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風險評估和監管能力建設,提升完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檢驗檢測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機制。

專欄3 ?現代農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實施項目

1.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依托湖北紅日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廠房,擴建污水處理站,購置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建成集生態蔬菜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全產業鏈現代化食品企業,打造全國同行業的標桿企業。

2.糧食烘干加工生產基地項目。依托湖北莊品健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鋼結構倉庫,購置配套機械設施,打造全市糧食加工生產基地。

3.調味小龍蝦食品深加工項目。依托天門市鑫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建廠房、車間,購置生產設備,形成小龍蝦深加工生產基地。

4.蔬菜脫水生產線項目。依托天門市天豐惠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改造廠房,購置多層網帶式烘干機、高粘食品攪拌蒸汽炒鍋、大型立式不銹鋼儲存罐等設備。

5.畜禽屠宰生產線項目。依托天門鑫福食品有限公司,建設待宰間、宰間、辦公樓、綜合樓、禽類加工間及廠區配套工程,購置生豬屠宰、禽類屠宰、制冷設備、禽類加工、污水處理等設備。

6.稻谷烘干生產線項目依托天門市文鶴米業有限公司,改造廠房,購置成套糧食烘干設備、色選機、雙速變頻谷機等設備。

7.營養健康保潔蛋生產加工項目。依托天門市全盛禽蛋貿易有限公司,新建雞舍,購置先進設備。

8.薯片生產線建設項目。依托湖北妙妙食品有限公司,征地66畝,購置環保設備形成薯片生產線。

9.禽蛋深加工生產線項目。依托湖北仟仟鶴源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原有廠房進行改造,購置先進生產線。

10.膨化生產線改造項目。依托天門海大飼料有限公司,利用原有車間進行設備改造,購置烘干設備、進口膨化機等設備。

4.紡織服裝

(1)思路與目標

圍繞紡織服裝產業提質增效的目標,著力延鏈、補鏈、強鏈,高標準制定天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將紡織服裝產業定位外貿、代工為主的外循環模式向內銷、自主品牌為主的內循環模式轉變,從鄉土型、代工型、傳統型向智能化、品牌化、專業化、個性化定制轉變。支持規上企業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施企業網絡化、生產智能化、產品數字化改造升級,搭建網絡銷售平臺。支持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轉變,逐步成長為規上企業和細分領域龍頭企業

(2)發展方向

醫療防護用品聚焦醫用防護用品生產企業的規范整頓、提檔升級,重點發展口罩、無紡布、熔噴布、防護服、滅菌醫用防護物資等產品。

紡織服裝特色集聚區支持將岳口服裝產業園、九真工業園、佑琪服裝產業園打造成中小服裝企業產業園;將天門高新園、天門工業園打造成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將龍騰服裝小鎮打造成華中地區集服裝設計、服裝加工、服裝展銷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專欄4 ?紡織服裝產業實施項目

1.卓爾醫紡醫用防護物資產業園建設項目。在現有的防護服、醫用口罩生產線的基礎上新建滅菌生產車間,將卓爾天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成湖北醫療防護物資生產的龍頭企業,并以此為依托,引進10家以上關聯配套企業,將卓爾天龍醫療產業園打造成全省重點醫用防護物資產業園。

2.穩健國內貿易醫用敷料生產基地項目。新建水刺無紡布三期、四期廠房,配套建設智能化倉庫、物流倉儲中心及物流倉儲中心銷售平臺,年提升產能5億元。

3.天門龍騰服裝漢派服裝產業園項目。依托天·國時尚服裝特色小鎮建設,打造漢派服裝產業園基地。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以服裝為支柱產業,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面輔料配套、倉儲、物流、銷售、會展、文化傳承、教育培訓、私人訂制、旅游休閑、都市生活于一體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服裝全產業鏈。

4.佑琪服裝電商產業園項目。新建公共智能裁剪服務中心,引進吊掛MES系統、吊掛系統等智能工廠生產線,聚焦校服、職業裝、工作服等細分領域開展專業化服裝經營,整合拼多多等線上營銷渠道拓展在線渠道和市場,通過提供資源租賃(場地、設備)的方式,打造具備開放式產業生態的服裝電商產業園。

5.電子信息

(1)思路與目標

以發展數字經濟為引領,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帶動電子信息產業高端化發展。重點推動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高端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制造業領域創新應用。大力發展智能數字終端產業,重點引進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等數字終端制造企業,培育數字經濟產業增長新動能。推進“新基建”,持續優化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覆蓋,加快5G基站建設。“十四五”期間,實現天門中心城區多功能新型智能感知設施覆蓋率超過70%到2025年,力爭制造業數字化率達到50%以上。

以天門高新園和天門工業園為核心發展區,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抓住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承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企業。依托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的優勢,以補鏈強鏈為目標,積極對接京東方、華星光電、長江存儲等龍頭企業,引進對天門本地具有帶動效應的高品質項目。加快對IGBT、智能功率模塊、高壓集成電路、MEMS機電傳感器件、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器件等新產品的開發,重點發展半導體元器件、芯片封裝測試等產業。發揮智能傳感器研發和產業化優勢,推進智能傳感器技術向中高端升級,重點攻關智能傳感器可靠性設計與試驗、模擬仿真、信號處理、無線通信、電子自動化設計EDA工具、軟件算法等關鍵技術,推進器件設計與制造工藝的深度結合,提升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2)發展方向

半導體元器件圍繞信息存儲、物聯網、汽車電子等優勢領域,強化集成電路設計、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內容與服務協同創新,加快第三代半導體元器件的設計、開發和產業化。

封裝測試與材料加快引進和大力發展芯片封裝、測試等生產線建設加快發展硅片、封裝膠等集成電路配套材料,加強引線框架、合金鍵合線等關鍵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

智能傳感器重點攻關智能傳感器可靠性設計與試驗、模擬仿真、信號處理、無線通信、電子自動化設計EDA工具、軟件算法等關鍵技術,推進器件設計與制造工藝的深度結合,提升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應用電子圍繞“智慧天門”、5G和兩化深度融合,提升通信、工業控制、數控裝備、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紡織機械、智能交通、視頻監控、信息家電等領域嵌入式產品的開發應用水平。

專欄5 ?電子信息產業實施項目

1.芯創半導體集成電路封測和檢驗服務平臺項目建設20萬平方米廠房2臺(套)生活工業污水處理站20條先進半導體封測示范生產線40條半導體框架生產線10條異型銅帶生產線。

2.鴻碩精密電工電子產業園項目生產數字連接線、高頻傳輸線、精密連接器等儀用接插件產品及相關零組件,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

3.同躍電子聲音、氣流傳感器生產項目年產2億套聲學傳感器及氣流傳感器等精密電子產品及通訊產品。

4.天園光谷科技城建設項目打造包含國家級孵化產業園、光電子信息產業園及研發基地、多功能生活配套服務區的光谷(天門)科技城。

5.偉隆電子產品及電容配件生產項目建設電子產品及電容配件生產項目,項目建成后主要進行電子產品及電容配件的生產、加工及銷售,年產鋁電解電容器和導箔條可達2億個。

6.優光科技精密光學產品生產項目建設光學器件和組件生產項目,年產光學元件50萬件、光譜分析儀器100套。

7.天瑞電子航空領域傳感器軍民融合項目新建航空領域傳感器生產線項目項目建成后,企業涉足領域由專攻電力傳感器擴展氣體傳感器新板塊。

8.天瑞電子傳感器擴規項目建設智慧工廠,推動生產線自動化、數字化以及管理流程信息化。項目建成投產后,主要生產銷售磁阻電量傳感器和高壓電量傳感器

(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1.打造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平臺

打造“雙創”升級版,加速推進創新研發平臺、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新孵化平臺等建設,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創業街區,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平臺。加快鏈接省內外孵化器資源,積極引進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知名科技園和孵化器管理公司來天門建設孵化器,鼓勵企業以產業鏈為核心、資本為紐帶,投資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天門經濟開發區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雙創”示范基地,爭創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積極籌建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創業基地,通過大學生創業基地搭建天門吸引創新人才橋梁。

2.完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開展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備案管理,建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云服務平臺,實現小微企業創業輔導、融資擔保和技術成果轉移等需求的反映和收集功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服務。應用云計算、遠程視頻、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突破空間和地域局限,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業輔導、科技金融、技術轉移、人才服務等,推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資源和服務均等化。

3.推進創新創業幫扶服務

強化創業服務,推進創業載體和創業服務平臺建設,組織創業培訓、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品牌活動,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創業指導、免費文獻下載、創業培訓和跟蹤扶持等服務。支持眾創空間等社會機構開展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論壇等各類創業活動,按照舉辦各類創業活動實際支出給予事后補助。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以及熟悉經濟發展和創業政策的人員,組成創業導師團,提供創業指導幫帶服務。

4.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推動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進一步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積極改革審批方式,精簡涉企證照,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大力推進“照后減證”,著力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科學評價新機制,圍繞“辦事時間壓縮了多少、申報材料壓減了多少、辦理環節簡化了多少、項目審批提速了多少、企業辦事方便了多少”等關鍵環節,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科學量化考核。

(五)健全科技服務體系

1.強化知識產權戰略

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市,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綜合實力,推動知識產權與經濟社會和科學文化事業互促發展。推動專利戰略與產業運行決策深度融合,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專利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優化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環境,設立專利運營基金,培育一批對提升產業知識產權實力形成有效支撐的知識產權服務業企業。

促進知識產權創造發揮科技創新專利引領作用,提倡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知識產權生產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布局,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儲備,指導企業突破專利瓶頸、掌握核心專利。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建立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機制,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加快知識產權強企建設。完善知識產權資助和獎勵政策,推進全民知識產權創造。到2025年,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3件以上。

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執法、司法、研究、師資人才隊伍培育與引進,聚集知識產權代理、咨詢、信息、評估、商用化、法律等實務人才,重點引進專利代理人、專利工程師、專利分析評議人才等知識產權緊缺人才。組織開展信息檢索、分析預警、維權援助、價值分析、質押融資等知識產權實務培訓。鼓勵專業人才參加全國專利代理人、律師資格考試,鼓勵我市知識產權人才獲得國內外相應資格證書。

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舉辦知識產權宣傳、培訓活動,重點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的知識產權意識。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培育一批知識產權保護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示范鎮街、示范市場。加大知識產權宣傳力度,宣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先進單位、優秀人物、典型案例。

2.促進科技金融融合

構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資模式推動設立天門市產業創新發展基金,持續支持楚商先鋒、藤邦擔保、科技金融通等投資基金持天門市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大力引進各類社會資本入駐天門,鼓勵和引導各類風險投資、創業基金、天使基金、私募基金投入科技創新領域。鼓勵創業投資基金與其他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投債聯動”等創新合作,提供綜合性科技投融資服務。力爭到2025年,市級以上政府股權引導基金引入總額達到6億元。

引導科技型企業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優質企業培育和上市輔導工作,鼓勵和引導科技型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在國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和境外掛牌、上市,引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推進掛牌企業“天門板塊”擴容升級。加強與長江證券等中介機構合作,摸排篩選后備資源,建立上市掛牌企業后備資源培育機制,并實行滾動管理,推行一企一策,精準指導。

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金融機構開發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金融產品,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性融資解決方案。推動融資擔保服務發展,探索“1不動產抵押+N其他補充擔保措施”的組合擔保方式,完善資本金持續補充機制、風險補償機制、保費補貼機制和業務獎補機制,創新抵押物再增信擔保貸款、不動產第二順位抵押等多種形式擔保方式,緩解企業無抵押、無擔保的融資難題。

3.多層次發展電子商務物流產業

大力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形成“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的多級物流配送體系。加快互聯網對傳統一二三產行業經營模式的滲透和創新,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推動制造業、傳統商貿服務業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鼓勵基于電子商務的各種商業創新,推動B2B(商對商)、B2C(商對客)、C2C(客對客)、C2B(客對商)、O2O線上對線下等交易模式健康發展,促進實體交易與網上交易共同發展,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模式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以“農商互聯”為紐帶,綜合運用網絡發布、直播帶貨、“線上+線下”等方式,提升農產品銷量。深入開展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支持建設電商示范鄉鎮、電商特色村。充分發揮天門的區位優勢,高標準建設公、鐵、水聯運物流樞紐,形成集代理、倉儲、加工、整合、配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物流中心。

(六)提升創新治理能力

1.推進體制機制全面創新

強化“一把手抓創新”,夯實鄉鎮、部門黨委(黨組)書記科技創新第一責任人職責。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格局,建立市鎮聯動機制,強化協同配合,形成創新工作強大合力,提高科技創新服務水平。推進科技計劃體制改革,提升科技資金投向精準化水平,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質量和效益。積極探索科技財政資金的支持方向和使用方式,實行前期資助和后補助相結合的引導式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發揮政府科技資金對不同科技創新領域穩定支持和競爭支持的導向作用。

2.強化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落地

完善創新政策體系,強化國家、省各項改革舉措和創新政策配套落地,積極爭取國家、省創新優惠政策,對試點建設、重大專項、人才工程、平臺補助等競爭性政策做到應報盡報、應爭盡爭,切實用好用活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研發后補助等財稅優惠政策,做到應減盡減、應補盡補,不斷擴大普惠性政策覆蓋面,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釋放創新活力。加強業務培訓政策宣傳,用好各類宣傳媒介和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優化創新政策環境。

(七)強化民生科技發展

1.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

針對后疫情時代人民群眾關心的生命健康問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公共衛生事件防范、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支撐作用。開展重大疾病防治及特色專病專科防治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以重大疾病防治、人口素質提升為重點,提高醫療衛生技術水平。積極推動“互聯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拓展健康產業的發展空間,大力推廣生命信息、高端醫療、健康管理、照護康復等示范應用,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建設智慧醫療服務體系,持續打造“全院通”智慧結算、“全城通”智慧應用、“全自助”智慧服務、“全人群”項目覆蓋的“智慧醫療”。加大公共場所急救設備投入,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系統,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

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特殊重點領域,依法依規實行全覆蓋的重點監管對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重點產品,建立健全以產品編碼管理為手段的追溯體系,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推進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相關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廣轉化農產品安全生產科技成果,著力解決關系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重大科技問題,改善農產品安全生產環境。發展生鮮食品制造與物流安全技術,重點發展制造和物流過程產品安全防控技術、全鏈智能一體化技術、適合電商模式的專用配套裝備等。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圍繞實施“四湖六水”共治工程,建設“四湖四園”和“六河”景觀帶,打造城市“綠色項鏈”。強化科技支撐工程實施,持續支持新技術新成果在流域整治工程中的應用示范,加強生態環境修復。重點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開展化工等重污染行業及灰霾、酸雨和光化學煙霧等污染源的治理技術研究。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鼓勵研究和應用主要農作物秸和畜禽糞便的處理技術、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的衛生填埋技術,有效控制二次污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

推動節能減排技術應用示范,強化能源消耗源頭控制,支持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工業過程低溫余熱的高效回收、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關鍵新技術的研發與工程示范,實行合同能源管理。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完善清潔生產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推廣行業清潔生產工藝及“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攻克廢物和廢舊產品綜合利用技術,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推廣應用供水管網安全輸配與健康診斷的新技術,開發有毒有害廢氣排放等高效治理關鍵技術建立環境監測與預警信息化平臺。

3.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大力開展綠色城市、海綿城市、人文城市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形成相關技術標準,建設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信息數據庫為基礎,支持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智能管理與服務方面的集成創新,研究智慧城市相關技術標準,加強智慧城市規劃,促進建設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建設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讓城市更聰明、更規范、更順暢、更舒適。圍繞建筑修繕利用、文化挖掘傳承、特色村落建設,開展新農村建設技術集成與示范,打造美麗村鎮。

4.營造平安法氛圍

圍繞“平安天門”建設,針對社會治安、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突發事件處理等民生熱點問題,開展公共安全綜合保障、社會安全監測預警與控制、重大事故防控、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城鎮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治理、綜合應急技術裝備等方面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示范。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推動災害監測預警、重大自然災害防治、生命探測搜尋、避險救援、安置保障等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廣和應用。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體系,實現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提前感知、及時預警、快速處置。

5.強化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深入推廣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先進技術裝備,引導相關技術服務機構大力推廣防治事故災害和職業病危害先進技術裝備,加快建設一批先進適用的技術示范工程。推動大數據、機器人、物聯網等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應用,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升安全生產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推進機械化升級改造。在高危行業企業推進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作,對生產設備開展機械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高危行業安全生產穩定性、可靠性提升。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第三方支撐運行機制,引導有實力的技術服務機構參與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工程建設,推進功能區安全生產信息化示范建設,實現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實施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評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科技對安全生產的貢獻率。

6.提升國防科技動員水平

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提高國防動員指揮管理效率,加快推進“智慧動員”建設,在運用大數據獲取潛力信息、借助云平臺輔助決策部署、引進區塊鏈支撐指揮調度、依托物聯網提高管理水平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國防動員智能化建設。促進醫療衛生、通信信息、交通物流、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力量廣泛合作、深度融合。發改、科技等部門及時遴選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各類企業,充實到國民經濟動員中心企業隊伍中,努力形成科技動員攥指成拳的良好態勢。大力推進應戰、應急動員預案的對接融合,組織動員科技人才及企業在各類急難險重任務中積極上陣,增強國防科技工業基礎

7.開展全民科學普及宣傳

不斷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科技教育與培訓、科普資源開發與共建共享、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等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基礎服務能力,發展與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充分依靠和發揮社會創新體系各利益相關機構和廣大科技人員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鼓勵和支持科學家和科普學者參與科普創作,加強對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運用新媒體技術,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完善組織領導機制。市推進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定期研究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建立健全跨層級、跨機構、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與容錯機制。強化市直相關部門科技創新工作職能,明確責任分工,實現科技創新決策科學化、服務高效化、治理精準化。

(二)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步增長機制,確保到2025年,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3%以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構建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優化科研經費管理效能,加大對科技項目經費使用的改革力度。切實提高科技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和問責機制。

(三)創新考評機制

制定推進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實施的路線圖、時間表、項目庫,把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列入市級相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完善目標任務考評體系,促進各項規劃任務的落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及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根據規劃監測評估情況和科技創新發展實際,對規劃指標和任務部署進行調整。

(四)營造創新氛圍

強化輿論引導,做好規劃的宣傳及政策解讀。重點加強對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創新創業人才典型和創新型企業的宣傳,加大對人才及科技創新獎勵力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節、科技講座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激發全社會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打印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阳县| 冕宁县| 勐海县| 崇州市| 镇平县| 舟山市| 阜平县| 宁阳县| 万宁市| 北川| 鲁山县| 北碚区| 萝北县| 邢台县| 土默特右旗| 左权县| 泉州市| 桂平市| 蓬安县| 花垣县| 阿合奇县| 桐城市| 襄垣县| 龙州县| 垣曲县| 开阳县| 九台市| 邯郸市| 保康县| 麦盖提县| 临潭县| 栾川县| 丰镇市| 依兰县| 峨眉山市| 武川县| 鲜城| 武邑县| 军事| 荥阳市| 河间市|